學術概況

港科大(廣州)旨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適應21世紀發展需求、解決全球挑戰的卓越人才。

融合學科教育、科研及知識轉移的學術架構

以港科大過去三十年內在科研及科技創新上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為基礎,港科大(廣州)將採用一套獨特的樞紐架構模式,結合更全面立體及多元融合的教學方法,以促進融合學科教育、科研及知識轉移的發展。在風景秀麗的清水灣校區,港科大的四大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在學術及科研上一直表現出色,各學院依照定位清晰且界線明確的學科領域開設多個學系,有利於培育傑出的專科人才。為促進四大學院之間的交流合作,港科大於2008年成立跨學科課程事務處(IPO) ,給各學院和學系提供一個不設學科界限的靈活平台,鼓勵並支持校內教職員加強與業界的各類合作,共同開展新興領域的跨學科教研工作。在應對香港、粵港澳大灣區、東亞以至世界各地的政策挑戰,例如在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議題上,跨學科課程事務處亦於港科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港科大還建立了五個跨學科綜合領域作為研究重點,包括數據科學、可持續發展、自動系統及機器人、公共政策,和設計思維及創業。

秉承清水灣校區積極推進融合學科學術合作的精神,港科大(廣州)將進一步提升跨學科平台的發展。以港科大各學院和跨學科課程事務處為基礎,港科大(廣州)將組建四個連接多個學科的樞紐,每個樞紐均有多個以新興領域為研究方向和重點的學域。功能樞紐、信息樞紐、系統樞紐和社會樞紐,這四個非傳統的樞紐及其學域,將致力於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及界限,積極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以發揮協同效應,創造超越專科的新型综合知識。

為確保學生的研究課題能體現融合學科的思維模式,每位研究生將由至少兩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導師共同指導。在廣州校區的師資力量準備就緒後,其中一位導師將必須是港科大(廣州)的老師,而另一位導師既可來自港科大(廣州)的另一學域,也可來自港科大清水灣校區或校外機構。

在四個樞紐中,功能樞紐和信息樞紐環環相扣,成為系統樞紐的基礎,從而為社會樞紐提供支持,所有樞紐互聯互通,最終為社會帶來影響和改變。來自社會的反饋和需求通過社會樞紐回到系統樞紐,進而傳達至功能樞紐和信息樞紐,這樣形成一個持續改進、不斷完善的循環。四大樞紐與清水灣校區現有的四大學術優勢相輔相成,以迅速應對社會不斷變化的新挑戰和現實需求,在學術以外的領域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